在美国本科申请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陷入一些申请误区,导致申请时间把控或者素材准备不及时,最终的录取结果不如意。
为此,我们整理了一些留学家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常见的思维误区,帮助大家理清申请思路~
美本常见思维误区
误区1:
对成绩的误解
GPA成绩对于申请美国顶尖院校来说非常重要,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在校成绩以满足申请要求。但美国本科申请不是按照成绩分数“一刀切”,在申请时招生官会综合各项要素来考量学生的能力。
因此,同学们切忌把所有规划重点都放在提高GPA成绩上,活动、文书等软实力背景也要同步提升。比如,一些成绩不那么优秀,但是文理均衡,文书有特色的学生也有机会被名校录取。
另外,目前多数顶尖高校恢复了对标化成绩的要求,但仍然有一些学校保持标化可选政策,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提交标化成绩,但如果想申请美国TOP30等顶尖大学,优异的标化成绩无疑可以很大程度上为你提升竞争力。
误区2:
过度重视课外活动
另一个极端就是很多同学和家长误以为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超过了学术成绩。实际上,标化成绩(SAT、ACT)及GPA仍是首要考量因素,缺乏足够的学术成绩会导致首轮筛选即被淘汰。
课外活动固然重要,但其主要作用在于补充而非申请材料中的主干,切忌活动堆积但质量平平。招生官也更倾向于看到申请者在特定领域内的深度参与和贡献,而非广泛却浅尝辄止的活动经历。
课外活动经历应作为展示申请者自身兴趣及特长的佐证,借此反映出申请者的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团队精神、热爱和毅力、责任心等优秀人格品质。所以建议只选择最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一两件事进行具体准确的表达。
误区3:
申请定位不合理
有些学生、家长对排名有一种盲目依赖和崇拜,只想申请TOP10或者TOP30学校,而有些缺乏考虑学生个人的综合实力。
还有一类申请家庭,一开始就钻进了牛角尖,有非常严重的名校情结,比如非藤校不去。有目标固然是好事,但小助理还是建议大家要根据自己的综合实力进行合理选择,争取申请到自己最匹配的学校,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误区4:
参加夏校≠ 大学“预录取”
有MIT、耶鲁、宾大、斯坦福等众多名校带头攒局的夏校项目,常被视为爬藤助推器,而认为参加名校夏校能显著提升录取几率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很多家庭的第一反应是:去顶尖大学的夏校准没错!尽管某些特定项目,如芝加哥大学的SSEN,确实为参与者提供了机会,但这不意味着所有学校的申请都会因申请者的夏校经历而降低难度。
夏校的价值取决于项目的质量、内容以及与申请目标的相关性。而且许多热门夏校项目的含金量与其超高的申请难度并不匹配。
虽然不能保证录取,但参加夏校确实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感兴趣的专业领域,提供与专家、教授及志同道合的伙伴的交流平台。
应以开放的态度,理性选择参加适合自身需求的夏校,而非视之为申请院校的跳板选项,不要让自身获益止步于申请材料中的一条经历。
误区5:
对University和College的误解
除了综合性大学之外,美国还有许多教学水平很高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而有一些申请者抱有“学院不如大学”的偏见。
事实上,美国文理学院以精英教育为主,提供小班教学,其教育水平并不逊色于综合性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优于综合性大学。
一些优质的文理学院,如威廉姆斯学院和韦尔斯利学院,在很多当地人心中,其本科教育水平比哈佛耶鲁还要高。
误区6:
对于选专业的误解
有同学认为在美国本科阶段,因为实行的是自由度较高的文理教育体系,所以在选择专业方面并不需要太过重视。
然而,实际情况取决于具体学校的不同政策。像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等的院校,对所有学生的录取标准都是一致的。
相比之下,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西北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莱斯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院校,则是按照不同的学院或系别来进行本科教育的。
在后者中,各个学院会在录取过程中参与录取决定,与本科招生办公室一起发出录取名单。这意味着,如果你对未来想深耕的专业还未形成明确的想法,那么在申请这类大学时就会显得尤为棘手。
在申请需要明确专业的目标院校时,建议学生提前探索个人兴趣,并研究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申请时针对不同学院的要求和偏好,来展示自身对专业的热情与未来规划。
误区7:
对推荐信的误解
很多申请人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找名人来给自己写推荐信,但对学生不了解的名人往往是不适合作为推荐人的。
美国院校通常会要求申请者提交一份成绩报告单和两封教师评价,推荐信作为申请材料之外的补充,如果对自己的推荐信内容不够自信,可以不提交,但是需要学生尽可能将其他申请材料,比如PS、活动等准备充分,也可以收获不错的录取。
误区8:
家长在申请中角色的误解
家长们对孩子的关爱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家长在申请阶段有过多的参与,可能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以及锻炼自己的机会。
家长在留学申请中更多时间担任的是辅助的角色,而不是完全的决策者,需要学会培养孩子自己的独立性。
那么家长需要如何做呢?
准备阶段
父母与顾问老师应该是合作辅助学生的关系,保持及时良好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学生目前的进度,标化成绩、活动完成度、时间管理、学生申请准备中的心理变化等,都需要随时的沟通。
选校阶段
选校的参考信息有很多,家长都可以给孩子提建议,但是应该尽量培养孩子自我检索学校信息的能力,让孩子自己说出选择或者不选择学校的理由。
选专业阶段
很多家长都想让孩子学习商科相关专业,但是孩子是否喜欢呢?他们相信:孩子现在还小,总会喜欢的。我们理解家长想为孩子未来生活做打算的苦心,但是学生不喜欢的专业,真的很难维系。
兴趣是孩子选择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兴趣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更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和进步。
文书写作阶段
有些家长参与度过高,对学生的文书提出很多自己的意见,必须要按照他们心中的学生形象来撰写,最终主观因素过多,反而不能体现学生的真正优势。
美国大学申请不仅仅是准备、提交申请材料的过程,更是一次展现个人能力和独特性的机会。通过避免一些常见错误,你才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未来的挑战。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239号